国际在线企业频道

  新闻资讯  |  企业扶贫  |  全息视点  |  文旅映话  |  公益  ·  健康  |  环球视野  

国家电网打造抗疫复工创新样本

2020-04-09 11:56:16  来源:国际商报  责编:冯实

      一场疫情大考,让中国供应链企业多年的深厚积累经历了实战。领先的企业不会浪费任何一次机会,不仅能从中嗅到商机,更能以超越时代的眼光,顺应产业发展大势。

  作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现代供应链龙头作用,坚持“一链战两线”,一手抓防疫抗疫,一手抓复工复产,打造了供应链企业抗疫复工的创新样本。

  “云采购”彰显供应链韧性

  2月下旬,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首批总部集中招标采购项目如期开标评标,打响了中央企业大规模集中采购的第一枪。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招投标是由520余家供应商“零接触”在线投标、网络直播开标,140余位评标专家在总部和省公司评标基地“远程异地网络协同”同步评标,“云采购”的模式大大降低了人员聚集风险。

  依托统一部署的ECP电子商务平台,国家电网创新采用的“远程异地、网络协同”的云采购模式压缩了采购流程,提高了采购效率,不让项目耽搁1秒,不让供应商“等米下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造成的供应链“停摆”影响。

  据介绍,2月,公司已累计招标采购226亿元,3月陆续发布招标采购公告340亿元,极大地推动了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复工复产。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电网公平公开的“阳光招标”品牌,为广大供应商,特别是民营企业营造了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新基建”特高压工程建设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0%。

  2月,国家电网通过供应链平台再向供应商下达小额采购订单15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0%,支付合同资金114亿元,用采购订单、资金支付拉动中小民营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国家电网还创新应用供应商生产厂用电的产能电量指数,动态监测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目前,产能电量指数已从最初的23%提升至92%。

  全链条协同共战疫情

  传统供应链链路单一,如果上游的供应商出现了问题,下游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数字化下的供应链模式打破了供应链角色之间的联系隔阂,形成企业、客户、供应商、渠道商等多角色互通的链路,使各个角色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经过多年的培育,国家电网以电子商务平台EC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EIP、电力物流服务平台ELP、“e物资”移动应用、供应链运营中心ESC为支撑,构建了“5E一中心”供应链管理平台。

  该平台运用物联感知技术,建立物资生产、在途、库存、交付环节的“数字资源池”,促进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优化整合,公司仓库压缩76%,库存降低80亿元。

  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EIP可以直接获取制造企业生产进度、工艺参数、出厂试验等数据,对制造过程全程在线监测。电力物流服务平台ELP可以对电力设备、精密设备运输位置、状态及进度参数全程实时监控。

  疫情期间,为解决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省份电网建设物资供应难题,供应链运营中心组织山东、江苏、浙江等20余家省公司和462家供应商通过业务网上办理、移动办理、在线办公等方式,多方协同联动。

  国家电网还充分发挥供应链平台“链”接全球的优势,从韩国、南非、德国、印度等国外及国内企业筹集价值4.4亿元的防疫物资,为湖北、西藏、新疆等省调配1.3亿元的防疫物资。

  “服务力”提升供应链价值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家电网在实现自身复工复产的同时,严控风险、提升服务,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用“国网方案”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复产复工。

  据介绍,国家电网分别出台优化服务“六项举措”和助推供应商复工复产的“七项措施”。

  通过应用投标保证金保险、履约保证金保险替代,以及银行保函置换质保金等措施,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预估可为供应商释放资金150亿元/年。通过推行电子招投标、电子单据签署、“物资结算机器人”“e物资”移动应用,解决了供应商“跑单难”、资金周转慢等困难,为供应商每年节约差旅、标书制作等费用约13亿元。

  国家电网还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业务开展智能监控,动态监测73项业务关键点合规性,做到关键节点事前提示、核心业务全面监控、重大风险实时预警、违规行为及时纠偏。通过建设智能化评标基地,国家电网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对评标专家身份自动识别、活动轨迹实时跟踪,筑牢招标采购环节“行为上不敢腐、制度上不能腐”的坚固防线。(曲晓丽)

 

 

分享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

  • 合作
  • 媒体
  • 企业
  • 国际在线企业频道
  • 联系电话:010-68890768
  • 传真:010-68891547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