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大国际机构发表声明,对中国为疫情防控采取的措施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表示支持和“充满信心”。多国经济学家纷纷表示,整体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支持中国为抗击疫情所作出的努力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3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IMF对所有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响的人士表示诚挚慰问。IMF支持近来中国政府在财政、货币和金融等领域采取的措施。
当天,格奥尔基耶娃还录制视频,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对受到疫情影响的所有人表示慰问,并表示随时准备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她在视频中表示,中国正在全力抗击疫情。“我们支持中国为抗击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包括采取措施加强卫生健康系统,以及最近的财政、货币和金融举措。我们对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充满信心。”她用中文说,“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近日在IMF华盛顿总部举行的圆桌记者会上,格奥尔基耶娃强调,IMF正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将在几周后对其经济影响做出评估。她表示,虽然短期内疫情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稳定经济增长。她认为,不能因为流行性疾病蔓延的风险而否定经济全球化的好处。经济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众生活等方面带来的收益仍然远远超过其负面影响。她呼吁,针对流行性疾病,全球可以建立更多预警系统、采取更多预防举措和提早行动进行控制,同时高度重视发展议题,增强各国经济的韧性。
世界银行——
中国政府有充足政策空间应对疫情
世界银行3日在社交媒体发文,向所有受疫情影响的人士表示诚挚慰问。世行表示,中国政府有足够政策空间应对疫情,并且中国已经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市场流动性,这将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世行对中国政府为疫情防控以及保证经济韧性采取的措施表示支持。
声明还说,世行目前正在考量可以动用的各种资金及技术资源,力求尽快向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支持,制止疫情进一步蔓延。世行已经准备好向所有受影响的成员提供支持,尤其是相对贫穷和脆弱的国家。声明还呼吁所有国家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和应急机制。世行将与其他国际组织一道,共同应对疫情。
近日,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也发表声明,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努力表示支持。他指出,这是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遭遇的一次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需要各国坚持不懈的协调行动和保持透明度。
马尔帕斯表示,世界银行时刻准备支持中国政府遏制病毒扩散的努力。“我们的团队已经在与政府有关部门讨论我们支持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可能方式。例如,我们可以立即提供的支持包括疫情监测、食品安全和危机应对的技术援助、管控类似危机的国际经验分享,以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从中期来看,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开展合作进一步强化中国应对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韧性。在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时刻,世界银行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内生动力足,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不少经济学家表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内生动力足,财政和货币空间较大,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魏尚进刊文指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限。他认为,短期受影响的经济领域可能集中在餐饮、酒店和航空业,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原因在于,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购物,线下销售减少的大部分可能会被在线购物的增加所抵消。此外,中国仍有货币和财政扩张空间,银行部门的准备金率相对较高,公共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仍然可控。在必要时利用这一政策空间,中国政府完全可以控制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
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出台多项新举措,中国能够把疫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期。中国在应对此次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当前中国经济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韧性更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万亿元逆回购操作,投放流动性。2月4日中国央行再次向银行系统注入了4000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特殊时期,央行此举表明解决疫情引发的金融焦虑的决心和承诺,也为银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流动性后盾。罗奇认为,中国有充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弹药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
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经济史专家理查德·格里菲斯对本报记者说,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暂时被抑制,之后将大幅反弹。如今中国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抗风险能力更强,表现出很强的韧性。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因为中国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和消费群体。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向好。(人民日报 驻美国记者 吴乐珺 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驻比利时记者 任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