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茶上市的好时节,行走在群山叠翠的河南省桐柏县,茶香醉人。茶农们忙着采茶、制茶,一片片茶叶正撑起绿色大产业。
近年来,桐柏县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盘活利用闲置的荒山坡地种植茶树,发展茶产业,让“荒山变金山”。
政策引导,持续为民增收
“我家有80亩茶园,一年下来,每亩能制作干茶50多公斤。”这些年,桐柏县吴城镇王湾村种茶大户程春生靠着种茶、制茶,走上了致富快车道。
桐柏县地处淮河源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当地茶农在长期种茶、制茶过程中发展茶产业,让茶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叶子”。
在程春生的带动下,村民邵金伍也种上了茶树,去年收入3万多元。程春生还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群众参与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实现就近就业。
桐柏县出台茶产业精准支持政策,鼓励、引导有条件发展茶产业的群众靠茶致富。在财政资金支持下,截至2021年底,全县已有15个乡镇(园区)、104个村、1700余名农户依靠茶叶生产实现增收。以种茶3年以上的农户为例,平均每亩茶园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且持续收益可达数十年。
科技支撑,拓展茶品种类
桐柏康源茶叶专业合作社里,种茶能手黄钲荃正在教茶农制茶技术。在他看来,用北方夏秋茶制作的红茶带有苦涩味,通过光质补偿萎凋技术,可以减少苦涩感。
由于从小受家庭熏陶,对茶科技、茶文化情有独钟,2010年,在外打拼的黄钲荃回到家乡,刻苦学习手工制茶工艺。
“制茶的工序差不多,但茶的味道好不好,还要靠科技。”为提升茶叶内在品质,黄钲荃多次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接受培训,了解制茶原理,学习制茶方法。他摸索出一套融合六大茶类核心工艺的手工制茶技术,先后获得红茶饼制作方法、智能萎凋发酵房等7项专利。
茶科技对桐柏县茶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依托茶树良种繁育场,桐柏县聘请专家学者作为红茶研发顾问,着力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持续开展茶农培训行动,组织制茶技术人员参加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培育一批茶叶加工能手;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指导企业拓展茶品种类,使当地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多类茶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品牌带动,销路越来越广
“我种的茶叶已经卖到了东南亚,营业额达到了千万元级。”程湾镇栗子园村茶农韩廷旺告诉记者,“今年准备再建一个白茶生产车间。”
每年春天,韩廷旺从种茶大户手中买茶,经深加工做成茶叶成品,靠公路运抵青岛港,再由货轮发往东南亚,“不出半月,新鲜茶叶就能送到东南亚客户的手中。”
“市场对桐柏茶叶的兴趣来源于品牌。”桐柏县商务局负责人说。近年来,桐柏县精心培育了“桐柏玉叶”“桐柏红”两大茶叶品牌。在桐柏县商务局的推荐下,去年韩廷旺还带着自己的茶产品参加了进博会。
随着品牌带动,桐柏县茶产业呈现规模化、集聚化趋势。据统计,2016年以来,桐柏县茶叶出口额累计达1.44亿美元,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获得“省级出口农产品(茶叶)安全示范县”称号。
如今,桐柏县的生态茶园已发展到14.5万亩,其中进入开采期的茶园面积达8.7万亩;全县拥有各类茶企1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名。2021年,全县制作茶叶总产量3100吨,产值8.5亿元。
“我们将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壮大茶产业,发展茶科技,让茶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桐柏县委书记贾松啸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