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全息视点  企业扶贫  文旅映话  环球视野  社会责任  人物  公益  健康  专题
首页 > 企业频道 > 正文
“科技冬奥”将为城市发展留下丰厚遗产
2022-01-20 14:35:39来源:科技日报责编:冯实

  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7个单册遗产报告之一的“经济遗产报告”重点介绍从2015年申办成功至今在冰雪产业、科技冬奥、市场开发3个方面形成的遗产成果。其中,科技创新赋能冬奥筹办,将为北京及张家口的城市发展留下丰厚遗产。

  为提升北京冬奥会办赛水平,从筹办伊始,科技部会同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河北省、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成立科技冬奥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设立并组织实施“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截至2021年11月,已启动80个重点项目。

  “经济遗产报告”显示,专项启动以来,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等关键场景,已有37个项目的112项新技术成果在测试赛中落地应用,并将服务北京冬奥会赛时运行。这些成果通过北京冬奥会各场景的应用示范,进一步创新完善后,将更多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运行各个领域。

  科技创新赋能场馆建设

  在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之前,中国的冰雪运动底子薄弱,体现在基础设施上是冰雪场馆规模小、种类少。作为冰雪赛事标志性建筑的冬奥会场馆,无疑在创新设计、功能实现、场馆建造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成为冰雪赛事“新地标”。

  “经济遗产报告”显示,通过两地三赛区的场馆建设,我国首次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与建造技术,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3个场馆建设中,掌握了冬奥标准赛道设计建造技术。而且,在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建设中,利用局部山体切削面精细爆破成型优化技术,使岩体利用率高达95%,减少对山地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解决了爆破石方量大、施工环境复杂、工期紧等难题,生态效益显著。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场馆,也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场馆,历经14年使用,鸟巢如何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智能化技术提供了一种方案。

  “经济遗产报告”指出,基于鸟巢和冬奥村的赛时需求,建设团队从智能场馆和智能人居两个方向建设智能建筑集成系统。该系统将覆盖建筑空间孪生模型、建筑内部各设备的IOT(物联网)系统,以提高建筑的实时感知、策略优化、反馈处理,并提高建筑和城市系统实时互动的能力。赛后,该系统将成为北京数字孪生城市在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区的示范项目,推动北京智慧城市建设。

  科技创新保障赛事顺利运行

  冬奥会赛事保障全面而复杂,千丝万缕之中科技成为幕后重要的支撑力量。

  从着眼于为天气情况精准“把脉”而建立的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到针对山地灾害特点,研发冬奥场馆(地)岩土构筑物灾害早期识别及自动预警系统;再到面对赛场可能发生的颌面创伤、冻伤等应急救护情况,研制集成化移动式高级急救生命支持一体机、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护装备、多功能分段铲式担架,实现现场和转运途中的高效综合急救和生命支持……“科技冬奥”的创新成果在保障冬奥会赛事运行中真正体现了“应用导向、场景驱动”,等到赛后,这些成果将广泛应用于未来各类大型赛事活动和城市安全运行保障,服务民生。

  在食品安全与交通运输环节,“经济遗产报告”提到,北京冬奥会利用自主研发的超微型可信芯片,结合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构建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为冬奥餐饮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冬奥会还建设了抵离信息系统,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基础上,以多系统无缝衔接,数据共享等手段,赛时为3.2万名奥运会客户群提供抵离服务。

  赛后,食品安全保障平台将全面带动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的建设,实现食品全流程、全方位防伪溯源;抵离信息系统将作为北京冬奥会遗产,用于民航系统重大航空运输任务保障工作。

  科技创新为疫情防控提供新招、妙招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能否成功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最大的挑战仍旧是新冠肺炎疫情。为此,科技创新不断提供新招、妙招。

  冬奥赛时如何精确测温?可穿戴式体温计——“腋下创可贴”为疫情防控“站哨”预警。这款测温设备的芯片传感器仅沙粒大小,测温可精确到0.05℃,实现精准、快速锁定体温异常人群。该项创新也将为未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大型活动的群体无接触体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导览、颁奖、搬运等各类机器人已在测试活动中测试应用,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开展无接触服务保障工作进行积极尝试。目前,北京冬奥会已筛选7家企业11款服务型机器人,在冬奥场馆广泛布局,示范应用。未来,服务型机器人将在各领域推广应用。

  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科技力量无处不在,创新成果广泛应用。除了场馆建设、赛事保障、疫情防控,科技创新还在支撑绿色办奥、提升观赛体验、助推冬奥备战……大量涌现的技术成果为冬奥助力的同时也将为城市发展留下丰厚的科技遗产。(科技日报记者 何 亮)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