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热销,带动了动力电池行业扩产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在内的国内电池企业,新增规划产能已达1100GWh,可供2200万辆车使用。以至于有不少人担忧,如此“大干快上”,会不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如此担忧,并不意外。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阻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也会造成很大伤害。这样的教训,在浮法玻璃、钢铁、光伏等行业,我们都曾经历过,不可谓不深刻。
问题在于,判断一个产业是否产能过剩,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国际上常以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如果设备开工率超过90%则被认为是产能不足,而低于79%则被认为存在产能过剩。但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这样的评价指标可能并不适用。更何况,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在现实生产活动中,企业常常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控产能落地的规模和速度。对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动态分析,切莫刻舟求剑。
产业竞争理论表明,适度产能过剩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充分竞争,而且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升和结构优化。事实上,这些规划产能基本上都是头部企业投资的高端产能。长期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存在低端产能相对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很多家庭“标配”二轮、三轮的微型电动车,其电池还停留在“低端产能”层面,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存在着不足。如果在此轮扩产潮能通过高端产能的落地,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岂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不得不说的是,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两大应用领域,不仅构成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而且也是储能市场的重要载体。作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化系统的关键,在实现“双碳”目标下,储能项目的加速上马,无疑对动力电池产能规模形成了强大支撑。因此,判断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不仅需要考虑汽车市场的需求,还要考虑储能市场的增长空间。
当前我国在动力电池发展上已与日韩处在全球第一梯队,头部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年上半年,虽然宁德时代产能规模暂时位居全球第一,但与韩国LG相比领先优势并不明显。而动力电池又是一个自带降价属性的品类,产能规模越大、成本越容易降低。现在全球头部电池企业都在拼命扩产,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奠定自身在行业难以撼动的“王者地位”。从这一角度来看,对我国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奔跑”带来的扩产潮,更要有战略上的清醒认识。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汽车产品、供应链格局,以及产业和市场生态也在全面重塑。由于技术和产品力的不足,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我国每年生产的整车出口很少,大部分只能在国内销售。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由于我国已具备“全球比较优势”,当前整车出口比重越来越大,想象空间正在逐步打开。因此,衡量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不仅需要考虑国内需求,更要有全球视野。(杨忠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