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税务总局介绍了今年前三季度税务部门落实减税降费、组织税收收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等情况。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其中新增减税15109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2725亿元。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减税降费各项措施的深入,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初创型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企业轻装上阵,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的微观活力。
减税降费实实在在
今年以来,减税降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据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以来,税务部门持续开展跟踪调查,了解各类别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感受。通过分析,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减税降费落地生根,稳定了经济发展预期。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减税降费政策充分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税务部门调查数据显示,92.2%的纳税人认为减税降费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
二是研发投入快速增加,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前三季度,45%的制造业纳税人将减税降费红利用于增加研发投入。
三是民营经济深享红利,增强了向好发展基础。前三季度,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9644亿元,占新增减税总额的64%,受益最大。
四是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拉动了社会消费增长。前三季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新增减税4426亿元,累计人均减税1764元,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
五是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助力了社会就业稳定。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市场主体(含个体工商户)办理过涉税事项的有776.7万户,月均新增86.3万户。减税降费政策增强了创业意愿,提高了市场主体活跃度,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企业获益更有底气
今年前三季度,各行业门类税负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制造业新增减税4738亿元,占新增减税总额的31.36%,行业税负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新增减税3258亿元,占新增减税总额的21.56%,行业税负同比下降3.27个百分点。又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新增减税1179亿元,占新增减税总额的7.8%,这两个行业税负同比分别下降0.63个百分点和0.35个百分点。
对于这些变化,企业的感受最真实。
位于浙江宁波的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羊绒纱线领域龙头企业之一。今年,该企业与德国西门子合作投资57130.4万元打造的数字化无人工厂顺利投产,按现行政策可以多抵扣税款350多万元,同时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原50%提高到75%,税前可扣除金额增加1454万元,多享受税收优惠363万元。“如今,出口退税效率的加快让企业资金运转更加顺畅。”康赛妮董事长薛惊理说,正是实实在在的税收政策扶持,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路上才更有底气。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小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5万亿元,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就有17834亿元。因此,从比例上看,这个减负力度还是相当大的。
有效增强经济活力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质量更优,在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依然呈现出大量亮点,这与减税降费激活的创业创新活力密不可分。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表示,减税降费是政府让利于企、让利于民,从相关数据指标来看,减税降费实实在在,企业总体受益,不过各企业在其中的获益必然会有所差异。
白景明说,2019年以来,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陆续出台,落实到位,市场主体将节省下来的税费资金用于扩大投资、增加研发、雇用人员等。减缴的税费用于增加研发和扩大规模,可以直接拉动市场投资,用于雇用人员、提高工资以及降低价格则可以促进就业,间接拉动消费。“减税降费对扩大内需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保障2019年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种直观体现。其重点在于政府过紧日子,减轻企业负担、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从而鼓励创业创新、提振投资,进而推动经济更好发展。”刘小川说,在微观层面上,今年前三季度减税降费举措已经在企业创新、吸引外资、居民就业等方面显现初步的积极影响;从宏观上看,减税降费措施传导至经济整体增速上通常有一个滞后期,因此今年减税降费的更多宏观效果需要在明年进一步观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