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水韵江苏,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江苏乡村旅游节在盐城大丰恒北村举办。这已是江苏举办乡村旅游节的第10个年头。江苏乡村旅游从农家乐起步,正逐步迈向“乡村旅居”发展阶段。特别是近两年,由于注重当地文化的植入,“行走在田园乡村,体验在创意空间,生活在时尚社区”的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成为助力江苏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有数据显示,今年1至3季度,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6亿人次,同比增长10.8%。
政策引领 发展加速
“这个信用额度对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在本届乡村旅游节开幕式现场,见证“金融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签署的大丰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坦言,乡村旅游项目相比其他项目规模小、底子薄,通常难以得到银行支持,没有金融政策撬动,社会资本也不愿进来。这次政府搭台,让乡村与银行对话签约,为推动乡村旅游、带动民富村强注入了强心剂。
根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达成的金融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将提供1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用于支持江苏乡村旅游发展。南京、徐州、常州、盐城四市的文旅部门与所在地的农业银行分别签署了具体项目合作协议。四市农业银行将分别对江宁黄龙岘茶文化村、徐州贾汪马庄村、常州金坛仙姑村、盐城大丰恒北村的项目提供融资、贷款和结算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
资金解燃眉之急,智力帮扶则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近期,江苏举办了全省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邀请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乡村振兴有关方面的金融服务、乡村旅游品牌策划、乡村酒店实操等方面专家,“把脉”江苏乡村旅游,指导乡村旅游实践。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马龙表示,将持续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体系规范,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让美丽乡村成为江苏旅游市场金字招牌。
活化传承 业态升级
曾经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太平泥叫叫,借助江苏乡村旅游节重现神采。泥叫叫第三代传承人周宝康认为,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多元化传播,才有世代传承的可能,而旅游正是一个纽带。
2005年,周宝康在焦山搭了3间草房专售太平泥叫叫;2006年,创建以太平泥叫叫为主题的镇江市太平民俗民艺馆;2018年,成立西津渡传承点。曾到镇江西津渡旅游的李佳芯,被这门技艺深深吸引,如今已是周宝康的得意门生。“年轻人能让传统活起来、走下去。好比这款哪吒泥叫叫,就源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受年轻人欢迎。”周宝康介绍,现在他们还策划组织游学活动、社团体验,每年有从全国各地来的上万名学生走进他的工作室。同时,他们送技下乡,丰富游客乡村旅游体验。
不只是太平泥叫叫,金陵折扇、盐城麦秆画、南通蓝印花布等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同样受欢迎。近日,江苏发布了全省特色乡村旅游文创产品推荐名单,精选了全省各地近40种特色文创产品推荐给游客。
在江苏,越来越多乡村积极推进文旅融合,丰富产品,升级业态。徐州马庄村在潘安湖边创办了香包大院,大院负责人厉慧卿一早就忙活开了,一边接待来自周边的500多名学生参观学习、体验非遗,一边安排50多套订制香包发往外地。位于南京老山脚下的不老村,原生态环境中藏着一座失恋博物馆,每张车票,每条留言,都是一个让人揪心的爱情故事,成为网红“打卡地”;“时间咖啡馆”既是接待中心,也是艺术酒店;“泥香铜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铜雕的展示体验馆,泥塑、雕版拓印项目常常吸引人排队体验。
致富惠民 主客共享
江苏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也美化了乡村生态环境,优化了公共服务配套,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淮安市洪泽区龟山村,利用古淮河文化遗址集聚优势,对一些闲置老屋进行改造,打造了“姚奶奶的家”等石屋民宿,形成了小规模民宿群,170多户人家的小渔村一下子火了起来。全长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串起该市多个村子,塘马村就因这条路,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村口的游客驿站成为村民日常休憩好去处,村里有了书画馆、咖啡馆,咖啡馆旁的农家戏院引来了很多票友。这些主客共享的空间,留住了无数人的脚步。
夏栋是“苏州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自己所在的苏州舟山村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以核雕为生计,勉强养家糊口。随着太湖周边旅游业蓬勃兴起,核雕工艺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并喜爱。如今,村里打造了特色商业街区,拥有大小300多家核雕工作室,带动3000多人就业致富,同时还把展销馆开进了山塘街,生意红火,引得年轻人纷纷回乡发展。
而南京高淳区正在实施乡村振兴“5+2”行动方案。该区垄上村一方面想方设法留住乡贤,如67岁老篾匠朱大爷就被请回开竹编工作室,传承老手艺,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汇聚各地的城里人在此安营扎寨,成为城乡统筹的新典范。
正如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所言,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要,又能助力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挖掘,搭建平台载体,着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乡村资源串起来,让地方文化“活起来”,促进农村更美丽、农业更兴旺、农民更富裕,让“水韵江苏美丽乡村”成为传播文明、体验文化、展示特色的重要窗口。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