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供应链的深刻调整使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洪群联日前撰文指出,为适应趋势变化,我国应积极参与供应链国际合作与治理,巩固制造业综合优势,通过提高核心技术、构建营销网络,提升把控全球供应链主动权,利用供应链协同发展红利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新变化
洪群联认为,现今全球供应链主要呈现了五大变化。
“成本变化和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我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制造环节和‘世界工厂’的地位。”洪群联表示,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土地、能源、税费等综合性生产成本快速上涨,投资成本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生产制造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同时,我国许多产业、技术、要素经过多年发展和追赶,已融入到全球高端环节,不断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华为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数量已居全球首位。在此背景下,我国要抢抓新机遇、占领制高点,必然要向全球供应链的研发设计环节延伸。
从外部因素看,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正在推动全球供应链重返封闭性、歧视性、区域性的供应链。近年来,发达国家正在试图通过主导一些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来强化其在全球供应链的主导优势,将供应链合作模式由“全球模式”转变为“俱乐部模式”,成员参与方式由基于多元化的鼓励加入转变为满足主导国家需求的有条件准入。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条款等方面就具有明显的排外性。
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正在引导全球供应链部分环节回归本地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解决产业空心化、增加就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使部分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布局的制造环节和供应商回归本地化。受此影响,2015年、2016年流入美国的FDI分别高达3799亿美元和3850亿美元,居历史高位。同时,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国家高昂人工成本的制约。
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正在加速构筑全球供应链布局的新壁垒。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对多国发起贸易战,打破甚至中断既有和正在形成的全球供应链。同时,美国利用“技术封锁”“知识产权诉讼”“关税打压”等手段限制更多经济主体参与其中,减少了多样化供给和需求,使全球供应链布局面临重新调整。
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兴起推动全球供应链目标从经济利益最大化转向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绩效。洪群联介绍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国家兴起。在此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转向提升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绩效。供应链企业既要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也要关注自身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供应链核心企业还要协调监管其他成员行为。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劳动权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往往较高,供应链全球化必然促使发展中国家供应商提高标准、改善环境、强化劳工权益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新调整
面对全球供应链的变局,中国需要积极调整以提升把控全球供应链的主动权。对此,洪群联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
一是积极参与供应链国际合作与治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在要素流动、标准兼容、资质认证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重点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范围。推动供应链安全领域国际合作,与主要贸易伙伴形成供应链安全联合声明,与国际海关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万国邮政联盟等国际组织合作,在海事、航运、邮政等领域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共建跨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弹性供应链。
二是巩固和提升制造业综合优势,持续推动大规模减税降费,建设竞争、高效、规范的市场秩序,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力,稳定我国制造环节优势,避免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和产业链整体外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中西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和开发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视可持续发展,完善环境保护、劳动权益等法律法规,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三是支持企业进行全球供应链布局,鼓励企业“走出去”,高效配置全球资源,实现全球化的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和运输分销。提高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和供应链的能力,减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的“零和博弈”,形成高度协同、友好合作的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支持企业加强对核心技术、重要原材料、关键资源的掌控,在全球消费市场加快构建营销网络,提升参与和构筑全球供应链的主动权。
四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坚持非歧视和开放的核心价值,继续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稳步推动降关税、降壁垒、降补贴。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同时推动相关方就亚太自贸区(FTAAP)谈判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达成共识。(汤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