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新华网申博望摄
6月3日至7日,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举行,本届丝博会还同期举办了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当“一带一路“倡议遇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丝博会上,新华网思客专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为您解读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胡鞍钢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而“一带一路 ”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促进全球一体化。
城镇化和“一带一路”正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
“一带一路”倡议将给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怎样的机遇?胡鞍钢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进入到本世纪以来,中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无论是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包括农村公路、油气管道、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已达到世界级的水平。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另一个结果是什么?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这就体现在要素的集聚和要素的加速流动。
所谓“一带一路”就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上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战略的升级。“一带一路”这一大手笔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四大板块融为一体,也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马上要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协调起来。“一带一路”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进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这恰恰是21世纪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把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城镇化和“一带一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更有助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促使全球一体化。这对于中国应对逆全球化是一个大的布局。
中国经历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在谈到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时,胡鞍钢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实际上是从城镇化的初步成长阶段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我国城市的常住人口比例从36%提升至2016年末的到57%。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完成了从世界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的社会变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的社会。2016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接近8个亿,却相当于美国城市人口3—4倍,规模非常之大。
不仅如此,中国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农业就业人口国转变成现在以非农业为主的国家,这是一个工业化过程。第三个方面就是我国从世界上最大的绝对贫困人口社会,到2020年将构建完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小康社会。1978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到97%,到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还剩4335万人。(数据来源:《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经历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现代化。当然,中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当大的一些问题,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的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阶段。
特色小镇推动城市向农村转移支付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特色小镇建设被认为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江南北,沿海、内陆地区都兴起了打造特色小镇的浪潮。胡鞍钢指出,打造特色小镇,有助于发展农村的旅游经济,帮助中国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胡鞍钢说,以往主要是农民到乡镇企业或外地打工,现在呢?由于有些农村生态环境非常好,通过治理打造农家乐,进而发展农村旅游。老百姓家门口写着“我家有WIFI”、“我家停车免费”,在这个意义上,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形成了转移支付。
过去的模式是从城里征税,上缴中央财政,再反哺农村。现在通过发展农村旅游,相当于城市市民直接转移支付给农民,这是双盈利的。因此,各地五颜六色的特色小镇就应运而生,而且还是一个比赛过程,产生了示范效应。节假日出行,城里人到农村去,不仅能够得到休闲,实际上也是一次大的转移支付,使农民更愿意让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村庄、自己的地方美起来。正因为美,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到农村去。
不过,中国的特色小镇也面临着房地产化风险。胡鞍钢认为,这就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规划一体化。现在的规划涉及到农村的部分,未来的标准也应该一体化,比如收集垃圾标准、道路标准,还包括救援标准。他强调,地方政府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冷静、更加客观、更加科学地去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旅游业或特色小镇发展。特色小镇不是翻拍,而是要保证自身的特色,这个特色首先就是文化特色,第二是产业特色,第三是生态特色。这就使得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地方最大的资产,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对生态环境投资本身就增加了生态资本,会带来更大的财富。这不光是经济财富,还包括文化财富,也包括生态财富,才能够永续发展。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